中华新闻网

马良——中国艺坛十大魁首

更新时间:2024-08-30点击:120

 
 
 

  “真正的中国文人”,长安画派的精髓

  马良先生的山水画无论是水墨、浅降、青绿、工笔还是大、小写意,泼墨泼彩,均能笔夺造化,奇逸出尘,从神理到法度,直逼古人,韵留当代。他的画气势超凡,秀绝壮丽,无不透出一派自然、厚重的大家气韵;他给人以无法言喻的震撼力、感染力……。早在四十年前马良先生就多次赴陕南大巴山,穿越秦岭各路,并六登太华,感山水之美,取素材之奇,他的写生稿深得中国画传统技法之精髓,水墨干湿有度,疏密有致,构图大胆淋漓,独有新意。石鲁、何海霞、蔡鹤洲等老画家看后,无不赞美,倾心授他技法、心法和修身之法,并乐于与他一起作画。当时他们和马良先生合作的花鸟山水不在少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西安曾多次展出,被同行们和博物馆所收藏。但他却很少宣传自己,推销自己的作品。几十年来,他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但在西安乃至全国各地画店,却找不到他的一张画;那些慕名求购他作品的人和画廊一打听,才知道他从没有给市场投放过商品画。由此可见马良先生对自己学风画风要求之严谨。20世纪80年代初,渡边春原等率领的几批日本艺术访问团来西安拜访马良,愿意代为在日本经营他的画,均被马良谢绝。日本艺术家大惑不解,马良却说:“学无止境,画无止境,我还要研究画,研究黄土塬。”当时,画坛上弥漫着一股追逐名利,借外国人虚抬声名的风气,马良不愿随波逐流。所以,宁肯穷居陋室,贫困度日,也没有卖过一张画。日本代表团吉刚先生肃然起敬:“石鲁先生称赞你是长安画派未来的精髓。果然如此,你才是真正的中国文人。”此后几十年,马良先生向来与世无争,为人还是作画,刚正不阿,他秉性孤高,倜傥不群,成为当代画坛之大隐。

 
 

  山水有情,得山亦得人也

  马良先生的山水画,师古而不泥古,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在他的笔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山水之风情、山水之风茂、山水之神韵、山水之灵动,具有可观、可赏、可居的感慨。他的笔精墨妙,毫端老辣,高古或是新奇均有独到的艺术表现手法,他师古人之心,师造化之源,在他的画中,写出了自己的思想和时代精神;无论是哪一种表现形式,无不体现出传统与创新的融会贯通,从他的腕底功力,清晰可见他不是古人胜似古人。他的作品《奇取莲花落云中》、《旭日映璧峰、烟霞养性情》、《春萌终南披鹅黄》、《渭源春色》等,尤其是从他独具一格的黄土塬山水画中,可以看出他对传统技法的继承和创新。其笔墨气韵已达到了炉火纯青、集大成的境界。几十年前,石鲁、何海霞等大师们对马良厚爱有加,多次和马良合作作画。马良、石鲁和张凡夫合作的《三秋共色 一睹长天》的画曾在嘉得拍卖行竟拍,得到画界和藏界的一片赞扬和热捧。当年石鲁大师曾在马良的一幅《华山图》上欣然题记:“自古画华山,有以马夏之笔入者,有以荷叶法为者,皆未得其皴理,有筋肉而无骨。今陕秦之西岳马良画华山,得山亦得人也。”由以上可见,早在四十多年前马良山水画的骨法用笔和技法上的精妙,早已受到当时老一代大师们的高度肯定。

  多年来马良先生登山涉水,寻求自然之真味,历尽艰辛,以图我法之大成。因而看过他作画的人都知道,他挥毫泼墨,游刃有余,下笔作画,自然天成。正如他这些年来常说的一句话:“山水画中的间架结构、阴阳向背、和谐自然,是以熟练的笔墨技法写出来的,如排兵布阵,顺理成章,一笔一点中自有云烟,一草一木中自见花滋,不是用笔作素描制作出来的。”这句话正体现了中国画骨法用笔的精髓所在。他的画在很多年前,已在海内外名声大噪,而他却不以为然,至今还在探索、磨练、钻研、思考。他以自己敏锐的眼力和深厚的传统滋养,依然孜孜不懈地一次又一次地踏游青山,攀岩涉水,积累素材,走古人没有走过的路,立古人没有立过的法。他为了画好华山的雄奇,曾六上华山,潜心研究,如今已成为真正的华山画大师。如今在长安画坛,马良先生的人品、画品,早已是人所共知,人所共仰。然而,马良先生依然孑然一身,两袖清风,比起那些腰缠万贯的书画家,可以说是穷困之极,而马良先生不认为自己是“潦倒”的文化人,他喜欢人称他为“贫穷的富翁”。他身贫而心富,不似有些人身富而心贫,因为他心存对艺术的钟爱,深藏着对民族艺术的挚爱和执着的追求以及艺创作手法的自信和自豪,他不求一时一世的名利,他说:他要让后人和外国人知道,这才是真正的中国画。

  马良先生的山水画大作,绝非一般人所能摹仿的,他的用笔、立意、着色、构图,自有他数十年的功力作基础。

  “高情写物理,握管万象生,天降在重任,万物而有序。”这是石鲁和马良先生的共同追求。

  观马良先生作画,任意天真,画点江山,风生云涌,他的画作蕴含了他对山水自然的衷情和热爱,他要用画笔展现祖国的美丽。用他常对朋友们说的一段话:“一个真正的中国文人,宁可暂时忍受穷困,也要尽自己对中华五千年文化的领悟,写出祖国的大好河山,今天我以历史为己任,写出体现个人风格的画作。对一个画家来讲,也就不虚此生了。我的画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不枉我数十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我必须站在当今画坛的高度,避开混世,今古齐观,在自己的画中提炼出传世之作,不负众望。”这正是马良先生的可贵可歌之处。当年石鲁大师为勉励他潜心艺术,在赠他的长卷中写道:“愿君艺爱为天长”。马良先生不忘石鲁的教诲,一直正是这样做的。古人云:“绘事出乎于性情”、“自古各大家的笔墨均以气胜而得之”,而马良的为人、为艺术正是如此。

 

  名扬四海,开中国黄土塬山水画历史之先河

  马良先生的画,今人最为赞扬的是在他的画中均能见到历代各大家的笔墨技法,而又不与古人雷同,确有自己崭新的内涵。千笔万笔易,当知一笔难。而他早已领会了艺无止境的深刻道理,在他从事丹青生活的六十年中,能持之一恒,一直站在艺术的顶峰,探寻着自己的未来。观马良先生之画作,无论大蝠小幅,画中用笔和用墨还是设色,笔笔牵动万物,体现出了对自然界物相、山川、林木、江河、湖汊的真实写照和在艺术上的升华。看他的每幅作品都是无声诗,画中表现出深厚的韵律,他的小青绿山水和大青绿画在当今画坛独树一帜,尤其是他独创的黄土塬山水画,早在四十余年前就写出了大西北和陕甘两省、泾渭流域黄土塬特殊的地理地貌和深层的文化内涵,其画面的雄奇壮丽,不是江南,胜似江南,淳厚质朴。黄土塬上的沟壑川道的山野之气,在马良先生的笔下,散射出迷人的风光。早在1993年,西安电视台等海内外众多媒体评说:“马良先生以其独到的山水画是海内外早已公认的艺术大师,自唐李思训、吴道子以来……今马良先生创始黄土塬山水画开创了历史之先河,拓宽了中国画的表现领域,为中国绘画史增添了新的一页;他的山水画在当今中国画坛继石鲁之后无二人。”

  马良先生的山水画博大精深,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所致。自他在“文革”后的1978年特立独行地自筹资金以个人的名义举办“为以石鲁、何海霞、赵望云等为首的老画家平反昭雪画展”开始,就一直受人尊敬,名扬四海。自1990年起,他应邀成功地在台北、深圳、马来西亚吉隆坡、西安、北京举办了大型高规格的个人画展。《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社》、《解放军报》、《美术》、《东方之子》、香港《中国文物世界》、《台北故宫博物院院刊》、《光明日报》、《陕西日报》、《陕西电视台》、《陕西广播电台》、《西安晚报》、《西安电视台》等数十家媒体纷纷多次报导评论他的作为和作品,他是深受人们敬仰的一位艺术家。《美国华文电视台》曾为马良先生拍摄“中国山水画大师——马良”上下集专题片,在欧美诸国播出,海内外百余家媒体均给予马良大师高度的赞扬和报导。他的作品被海内外博物馆、社团及各界爱好人士所珍藏。

 

  名师高徒,大师风范今犹在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的传世之作的长安画派的老一辈先师们离我们远去了。他们之中有与马良大师有刎颈之交的石鲁、有君子之交的赵望云、有忘年之交的何海霞等,他们的交情无比深厚。很多人都知道在那个残酷斗争的、悲惨的岁月,石鲁大师曾经处境极其险恶,很多人惟恐避之不及,有些人还落井下石,而马良先生在1974年批判资产阶级“文艺黑线回潮“的运动时期,毅然果敢地将石鲁密藏在自己家中,从而使石鲁躲过了一劫。真个是:士为知己者死。因此,石鲁先生特意为马良题字曰:“回慧真本,汉智良心。”以表达对马良人品的高度评价。蔡鹤洲老先生特意为马良写了一首诗:“文代当风本清真,马良才高出风尘。情暖同道见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并称赞他为“当代孟尝君”。因此,“文革”后,人们提起他,皆呼之为“秦中画侠”。事实上,马良的作为,没有侠义肝胆的人是难以做到的。

  现在“长安画派”早已名闻中外,马良苦苦地坚守着老一辈大师们的理想和追求,依然牢记着他们的教诲,虽然艺境已臻炉火纯青之界,然而,从不妄自尊大,提起石鲁、何海霞等大师们,他依然顶礼膜拜。有人说:“惜马良见故人,故人不见马良。”当年的大师们对马良先生所寄与的厚望,如今,马良先生可以向他们交个满意的答卷。这正是马良的愿望。然而,每当提起他的画,他总是谦虚地说:“石鲁先生临终前对我讲:他有遗憾,他的画还不完整,希望我能够闯出自己的风格。”现在,马良先生的山水画在今日画坛,已是独领风骚,出类拔萃,别具风韵。但他依然在简陋的画室里探寻着,开创着艺术的更高领域。这应该是马良先生对“长安画派”大师们的一种回报吧。然而,正是因为马良先生长期坚守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和修养,坚持不懈,几十年如一日,不图名利,超然世外,一心一意埋头作画,潜心研究领悟,他必将成为承前启后的影响中国画坛的一代宗师,他的山水画承继宋元、在当代自成一家,形成中国山水画风的一种独特风格,鼎峙百年。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