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新闻网

​中华英才 艺海名家——华一江作品赏析

更新时间:2025-10-15点击:3

 

  前言:华夏文明五千载薪火绵延,孕育出颗颗璀璨的国粹明珠。国学,千年智慧凝结而成的活态基因库;京剧,以唱念做打演绎人间百态,于方寸舞台藏尽悲欢离合;武术,将刚柔哲思融入拳脚之间,一招一式尽显阴阳之道;书画,笔墨在纸间流淌出精神气韵,浓淡干湿中沉淀人文风骨。

  中华国粹最具代表性艺术家是指在各自领域以卓越成就传承并创新了中华传统文化。这些艺术家在自己的领域内有着非常高的艺术造诣,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杨建虎,字润达,山西长子县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理事,香港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杨建虎自幼酷爱书法,早年随祖父习字,主攻欧楷,兼修篆隶行草各体,每日勤学不辍,延以数年。参加工作后,将书法博大精深的知识与生活工作实践相联,将书法起笔沉着的风格与行事倾尽其职态度相融,将书法行笔飘逸之气质与做人洒脱自然风格相合,广集博釆,兼收并蓄,几十年如一日,在传统中寻真缔,于法度中找自然,逐步形成自己独特书风。润达书法长小楷、行书。其小楷行笔精致谦恭、字字珠玑,结体疏密恰宜,章法大气磅礴:行书于端庄凝重中显功力,洒脱率性,气度不凡,飘逸灵动,雅俗共赏,观之给人清洌沁芳之感!其楷书取法于欧体之刚健,落笔果断有力,行笔潇洒流畅,收笔自然大方,风格雍容大度不失飘逸、端庄大气而又法度谨严,清代刘熙载也说“笔黑性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

 
 

  法国潮州会馆收藏杨润达老师《心经》作品

 
 

  守正创新

  ——著名书法家杨润达书法审美品鉴

  作者/吴马

  唐代柳公权曾说:“心正则笔正”。中华传统文化历来有“书如其人”的思想与观点。这一思想观点在漫长的艺术史上得到多数人的支持与认可。在当下,著名书法家杨润达的书法魅力与人格魅力再一次验证了这一思想观点的正确性。

  一个人的品格决定主体书写的风格和书品,纵观杨润达的书法,无不体现了守正、中和的人格追求与艺术追求。

  杨润达幼学家书,深受祖父的影响临习欧阳询书法,打下了坚实的结体基础,以至于他的字端庄正气的书风保持至今。后随着年龄增长,不断拓宽眼界,对二王书法及各种碑帖皆有研习,兼收并蓄,承古开今,如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书风。

  一、楷书书法的传承与出新

  认识杨润达的书法,还是从他的《心经》作品开始。纵观心经的每一个字,字字珠玑,跃然纸上,笔力雄浑劲健,结体严谨,章法和谐,透露出传统书法的深厚修养与功力。

  杨润达自幼临习欧阳询写经体,深得欧体之精髓,小楷书法笔法、结体、章法皆有相当认知与修养。

  杨润达的小楷用笔之刚健,落笔果断有力,行笔潇洒流畅,收笔自然大方。杨润达的小楷虽取法欧体,以“险劲瘦硬”为骨,但却弱化了欧体过分的险峻,融入雍容之气,如横画起笔的“切锋”与竖画的“垂露”皆严守古法,却在收笔处增添圆润感,避免刻板。

  杨润达经过多年的艺术实践,将欧体的险峻与自身的风格相融合,形成了雍容大度而不失飘逸、端庄大气又法度谨严的独特韵味。

  从书法审美的层面看,杨润达的小楷其行笔精致谦恭,沉稳中彰显灵动,每一笔都经过精心雕琢,却又不失自然之态,犹如珠玑落盘,尽显法度之美。其结体疏密恰宜,字与字之间相互呼应,整体布局严谨而不失灵动,每个字都仿佛有其独特的生命力,在纸上相互交融、映衬,给人一种大气舒展之感,充分体现了楷书书法法度与力度的完美融合。

 

  二、行书书法的兼收并蓄

  杨润达的行书取法二王,兼收并蓄唐宋清诸家。杨润达的行书用 笔洒脱率性,在端庄凝重中彰显深厚功力,笔画的提按、转折、轻重 处理得恰到好处,线条飘逸灵动,极具节奏感。杨润达的行书在结体 上注重变化与和谐,时而端庄稳重,时而跌宕起伏,通过笔画的伸展 与收缩,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节奏美与韵律美。

  纵观诸多行书作品,我们不难发现,杨润达的行书是将二王“一 笔书 ”的流畅,米芾“八面出锋 ”的灵动与梁诗正“整洁犀利 ”结合, 却不刻意追求狂放,而是以“稳 ”为基,如转折处的“方折 ”与“ 圆 转 ”交替使用,既保留碑学的刚健,又融入帖学的柔美,形成“刚柔 相济 ”的审美基调。杨润达的行书透露出传统技法的现代书风的追求。

 

  三、章法和谐的审美修炼

  章法是书法学习重要课题,亦是一个书法家的修养所在。无论是小楷还是行书,杨润达在章法上都有着独特的见解。其作品整体布局合理,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间距恰到好处,形成一种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主要有以下特点:

  1、整体和谐统一:其作品注重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关系协调,追求整体布局的和谐。无论是小楷还是行书,都能将每个字巧妙地融入整体之中,使整幅作品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其小楷作品,虽字字独立,但通过笔画的呼应、字距和行距的合理安排,让人感受到一种内在的连贯性和统一性。

  2、疏密处理得当:在结体上,杨润达善于把握疏密关系,做到疏密恰宜。在小楷中,他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合理安排笔画,使字体既不过于紧凑,又不会显得松散,给人以精致之感;行书作品则通过字的大小、笔画的粗细等变化,形成疏密对比,如在端庄凝重的笔画中,巧妙地安排一些较为疏散的笔画或空白,使作品更具层次感和节奏感。

  在章法上,杨润达还注重整体节奏韵律的变化与营造,其通过笔画的粗细、轻重、缓急等变化,使作品富有音乐般的节奏感,让欣赏者在欣赏书法作品的同时,仿佛也能感受到一种无形的韵律之美。

  四、艺术风格的个人审美追求

  古人说,人书俱老。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随着书法修养的提高,一个书法家风格会逐步行成。

  纵观杨润达书法的风格气象,我们不难发现,杨润达书法的整体风格大气舒展,无论是小楷的精致细腻,还是行书的洒脱奔放,都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开阔的气象。其作品不拘泥于小节,而是以一种宏观的视角来把握整体布局,使观赏者在欣赏作品时能够感受到作者的胸怀和气质。

  杨润达在传承传统书法的同时也有自己的艺术追求。在书法创作中,杨润达既注重对传统书法的继承,又敢于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他将欧楷的刚健、二王行书的飘逸等元素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风。同时,他将书法起笔沉着的风格与行事倾尽其职的态度相融,将书法行笔飘逸之气质与做人洒脱自然的风格相合,使作品不仅展现了高超的书法技艺,更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

  杨润达书法的审美本质,是在“传统法度”与“个人精神”的对话中,构建起“技道相融”的艺术范式。其作品以“清、雅、正、逸”为审美基调,既恪守“笔墨当随时代”的历史逻辑,又以“承古开今”的智慧,让千年书法审美在当代重获生命力,这不仅仅是杨润达个人人格修养与书法风格的修炼,更是中国人“中和为美”哲学思想的视觉诠释。

  杨润达的书法审美代表了当代书法发展中一种重要的方向:即在深入理解传统精髓的前提下,大胆进行个性化的形式探索和情感表达,追求视觉张力和精神高度的统一。杨润达书法的成功在于将传统的“法”与个人的“意”、古典的“韵”与现代的“势”进行了有效的融合。

  总结

  人品即书品。一个书法家的人品不高,书法的格调亦不会太高。杨润达追求书法艺术的同时,更注重个人人格修养。杨润达的书法以其雄强跌宕的笔势、苍茫浑厚的墨韵、匠心独运的构成和直抒胸臆的人格追求,独树一帜。

  杨润达书法的审美内核在于“守正出新”——以传统法度为筋骨,以个人精神为血肉,在“技”与“道”的融合中构建起“清逸雅正、刚柔相济”的艺术境界。这种审美既延续了千年书法的文脉,又在当代语境下赋予其新的生命力,使其作品成为连接传统书法审美与现代书法精神追求的桥梁。

 
 

  《心经》

 

  《心经》局部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千字文》局部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