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9-03点击:6
2025年7月28日,清华大学“E探银和”支队走进东京经团会馆,与野村综合研究所的川嶋一郎、小松隆两位专家展开深度交流。两场分别聚焦“日本老龄化社会冲击”与“老年群体数字意识”的讲座,不仅揭开了日本老龄化背后的隐性挑战,更从数字化视角为支队探索国内养老服务模式提供了多元思考。
川嶋一郎:中日老龄化“时差”下的隐性挑战与经验价值
日本比中国早15-20年步入老龄化社会,这15年的“时差”,正是我们此行寻求经验的关键。讲座伊始,川嶋一郎先生以中日人口结构对比破题,点明日本经验对中国的前瞻性意义。随着他的讲述,日本老龄化社会的深层困境逐渐清晰——全国近半数区市町面临“消失”风险,即便是东京这样的国际都市,部分区域育龄女性数量也锐减近半,人口结构的变化正悄然重塑社会形态。
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引发了经济层面的连锁反应。川嶋先生提到,日本人口缩减规模相当于一两个大城市总人口,多地政府濒临财政危机;过去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因劳动力短缺被迫调整营业时间。而更易被忽视的“微观痛点”,正牵动着经济脉络:当前日本三分之二的小企业主年逾七十,其中近半数未指定继承人,企业继承断层风险加剧;同时,24%的国土面临所有权不明问题,预计到2040年,由此产生的累计损失将达6万亿日元。道路上频发的老年人驾驶事故,更成为无数家庭的隐痛。“比起广受关注的老年护理服务,这些隐性社会问题更需警惕。”川嶋先生的提醒让支队成员深受触动。
小松隆:数字技术赋能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社会公平命题
“中国数字化进程先于老龄化,日本则是老龄化先于数字化——这一差异决定了经验借鉴必须‘本土化’。”小松隆先生以《日本老年群体对数字化的意识、行动及课题》为题,开篇便点出中日应对“老龄化+数字化”双重挑战的核心差异。
他从“信息差”概念切入,强调数字包容的本质是社会公平。“日本数字厅将‘不让任何人掉队’作为使命,正是因为数字鸿沟背后,是不同年龄层的权利平等问题。”小松先生举例:一位不擅长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奶奶,因儿子从事养老行业家中安装智能监护设备,反而享受到数字红利——这个案例打破了“数字弱者=落后时代”的固有认知,也引出对数字鸿沟未来的两种判断:乐观派认为世代更替会自然消弭鸿沟,现实派则担忧超老龄化会加剧技术脱节。
基于大量调研,小松先生将日本老年人的数字态度分为四类:享受探索的“enjoy派”、积极学习的“catch up派”、谨慎跟随的“worry派”、专注自身兴趣的“my way派”。“无论哪种态度,都指向一个核心——数字只是手段,幸福才是目的。”他抛出的问题引人深思:“数字技术真能让人幸福吗?”数据显示,数字素养与幸福感无必然关联,擅长数字的年轻人未必比老年人更幸福,“技术是工具,关键在于如何用它连接人与社会,而非加剧孤独。”
针对数字包容社会建设,小松先生提出三大路径:普及包容性设计,让数字产品适配老年群体需求;打造鼓励学习的环境,降低老年人数字学习门槛;建立完善支援机制,让技术背后有“人文温度”。“真正的数字强国,不会让老年人在技术浪潮中掉队。”这番话让支队成员对“适老化数字化”有了更深理解。
互动交流:为国内数字养老模式探索注入新思考
两场讲座后,支队成员围绕如何解决老龄化面临的现实问题踊跃提问。当被问及“老年人的护理问题”时,川嶋先生指出,日本在这一领域已经积累了数十年的经验,不仅建立了较完善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还形成了多样化的专业服务,例如上门护理、康复巴士、为行动不便老人提供的上门洗澡车,以及各种适老化产品,如专门的洗浴凳、助行器具等;针对“促进老年人使用智能技术”,小松先生建议,数字服务设计上应以使用者体验为中心,简化设计,降低数字技术的使用门槛,优化信息输入机制,开展大规模培训,帮助老年人学习智能手机的基本操作,逐渐扩展到生成式AI的使用,持续为老年群体提供数字技术援助。
这次交流让我们意识到,老龄化不仅是人口结构的变化,更切实关系到地方存续和社会结构的稳定性。数字技术的价值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如何通过适当地应用让人受益。这也让我们思考,在推动技术普及的同时,更需要关注不同群体的真实需求和接受程度。这次交流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观察社会的新视角:在效率至上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关注那些被快速列车落下的人们。这或许就是我们此行最大的收获:在技术之外,看见人;在问题之中,寻找温度。(文:林天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