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新闻网

​冯之海——献礼抗战胜利 80 周年特别推荐艺术家

更新时间:2025-04-27点击:82

 
 
 

  冯之海,1969 年生人,江苏沛县人,现任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副主席、书画导师,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书画艺术专业委员会理事会理事、副主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孔子美术馆副馆长。2020 年荣获 CCTV 书法艺术大赛金奖。2021年成为CCTV艺术家春节联欢晚会特邀嘉宾。2021年特邀入选“时代丹青、翰墨名家”献礼两会活动。2021 年 5 月,书法作品在民族文化宫展出。2021 年 6月在中央民族干部学院参加全国书法高研进修。书法作品收录在《中国书法家作品选集》、《中华国粹》、《民族艺术》、《教师教学资料参考范本》、《名家收藏》、《大师艺术三人行》、《中外艺术》、CCTV全国首批《历史文化传承人》建党百年专刊、《艺坛新苑》、《联墨艺术报》、《企业家日报》等报刊,并被授予“优秀书画艺术家”称号。

 
 
 
 
 
 
 
 

  浅谈收藏鉴赏与书法之修

  冯之海

  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审美表征,它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呈现出华夏审美的至高境界,并以其独树一帜、源远流长而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书法艺术历史悠久,自殷商以降风格纷呈:秦汉之古拙、魏晋之风韵,隋唐之法度、宋元之意态、明清之朴趣。各具特色,精彩纷呈,在黑与白、点与线的千变万化中完成人的精神创造和情感宣泄,它所表现的精神内涵与中华文化传统密切相关、一脉相承。

  在书法传承发展嬗变的过程中,各种传世的书法经典,闪烁着人文思想的精神光芒,形式与内涵的有机统一体。“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以妍美流变雄秀之气的笔墨描绘出流觞曲水游目骋怀的佳景,表现出王羲之的襟怀风度;“第二行书”《祭侄文稿》则以殆出天造的疾笔宣泄出颜真卿满腔悲愤国恨家仇的亢奋情感;“第三行书”《寒食帖》乃以气势奔放随心所欲的墨趣彰显出苏东坡愤世嫉俗孤芳自赏的脱俗人生。这些名家巨作之所以能够流传后世,成就经典,离不开历代收藏家的苦心寻找,悉心珍藏。而文玩收藏一脉自古以来即为儒学风雅之士所重,凡举书香门第、名门望族、文人墨客无一不是收藏方面的饱学之士,个中翘楚。

 

  对于书画收藏有自己的一番理解和体会。我认为书法作品的收藏对于书法之修是非常有帮助的。首先收藏书法作品一定是历代名家的传世之作,而这些传世之作无一不是经过数千年大浪淘沙而流传下来的经典名篇,其中蕴含着作者独特的艺术审美及艺术技巧,其笔法、墨韵、布局、用印均值得当代艺术家细细研悟,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古玩收藏也是一项很好的艺术投资项目,因为随着收藏作品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和市场价值的提升,收藏人自然就会获得等比例的经济回报。在收藏的过程中也是对收藏人市场敏感度、艺术造诣、文化修养、眼力的综合考验,因为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过人的胆识和艺术造诣、没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是无法把握收藏作品定位、真伪和市场走向的,也就无法真正进入古玩收藏领域。而在收藏作品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摆正心态,做好民族精神的传播者。作品的收藏不仅是为了提升作品价值,增加自身收入,也是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艺术价值,并将书画珍品一代代的传承下去,更是通过这些艺术作品传承和发展书法文化,提高艺术市场流量,弘扬书法中的民族精神,在学校、社区、企业等地方,以自己的艺术作品,传播书画文化,展示书画魅力,弘扬时代精神,去教育引导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让他们从小就对自己的国家、历史、文化有正确的认识,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充满对国家和民族的自信和自豪,充满爱国热情,树立文化自信。

  2、甄才品能,做好作品挖掘的推广者。首先注意收藏过程中的细节,其次要注意作品的真伪及艺术造诣,再次注意作品的内容、材质、尺幅及价格及注意作品的品相及创作时间,最后注意防潮、防尘、防晒、防虫、装裱等问题。加强注意市场动向和热点分析,把握好收藏作品的市场定位,根据每个人的收入和经济实力,有所选择的进行收藏,选择收藏自己所了解、所擅长的领域的作品,做到心中有数。对于自己不熟悉、不擅长的领域则尽量不要涉足。之后要对收藏的作品定期进行宣传展示和市场流通,以增加藏品的曝光度和市场价值,增加其流通性,助其更好地提升价值。

  3、融汇贯通,做好书法研习的创新者。收藏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书法艺术,以收藏的书法经典作为支点给书法之修以根基支撑,让书法之习回归传统之道。对于书法的传承和发展,书法之修的第一要务是选择好适合自己的书帖,这点沈鹏先生也曾言明“选帖要视每个人的兴趣、个性、气质等来决定,不易强求一律。”也就是说,选择书帖一定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一定要明确自己的喜好,想法,追求,然后再进行选择,同时还要在不断地研习过程中调整,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书帖,以求达到最佳的研习效果。我自己习书以古为法,溯源寻经,勤研不辍,悟道得成。我对“二王”及颜柳欧赵有深入研究的,对他们的书帖有数十载的临摹感悟,将欧体的挺拔、颜体的端庄、柳体的清秀、赵体的飘逸、“二王”的神妙,融冶于己之笔端,灌注于锋之毫芒。使自己的楷书古雅浑朴,圆润遒劲,古风醇厚,颇有意蕴。书写一定要注意用笔,要入笔真切,出笔能纵,笔法才能显得达观舒畅,我自己用笔中锋运畴,圆转藏出,写直笔如弓在弦上,钩捺出锋踢尖,如见闪电,精神足耀,气度赫赫。写折笔,融颜柳之特点一体,运笔暗转,提而迅折,斜面蓄劲,完完全全的折钗股。同时写楷书不是古板的死写,而是成竹在胸的落墨,笔意相联,浑然一体,上下非方整,左右非齐平,勒笔缓去急回,努笔直寓曲势,远离算子之状,让笔下之线条摇曳生姿!我研究以楷书为核全力攻写隶书,在隶书中融入颜柳的骨健体丰,以求用笔洒脱无拘,扎实纵越,穿插纵笔稳如泰山,结辍成篇盈盈飞动,展现出隶书的雄古风度,写出笔墨的虚实顾映,疏不散,平不板。同时以发力的方向稍向右下而趋,通过重心调整,在法度严谨中生发出神足味厚的趣旨,彰显汉隶千古恒传之奇崛疏宕之神韵。

 

  我认为书法应该以古为基,然后再谈创新,如果没有传统的功底为基础,那么所有的创新就是笑话,就像现在的丑书一样,毫无功底可言,毫无根基可言,毫无内涵可言,随心所欲地胡写乱画,是在亵渎书法艺术,也是在误导和扭曲书法艺术发展,尤其是在青少年的书法艺术的教育培训上,不利于青上年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因此一定要纠正这种现象,加强对书法艺术的传承,让书法回归正道,这样才能更好地创新。书法的创作也不能拘泥于旧制,囷囿于碑帖,一定要在用笔、用墨、用纸、内容上有所研索,有所创新,根据时代的不同、技术的发展,做出更好的选择,比如纸张是使用生宣还是熟宣,洒金还是烫金,多大的尺幅,什么样的墨汁,内容与时代的结合,内容与用途的结合,布局的构思等。除此之外还要兼顾时代的审美,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新时代的文化的传播,时代精神的弘扬,自我性格的彰显等。总之书法艺术不仅要有法度,还要有包容性、灵活性、趣味性等,既要表现出书法本体的各种要求和法度,又要表现出艺术性和创造性。那么如何才能既有法度又有创新呢?对此,我认为书法家要想做到这样,不能固步自封,闭门造车,要积极投入到丰富多彩的社会中去寻觅原创的契机,以自己的心性和智慧从奇山异水和风物人情中顿悟原创的灵感,使自己的艺术创作和社会发展的节律保持一致,这是书法家的最大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之所在。

  新时代,新气象,新征程,希望书法家以技巧练手,以文化练心,以笔墨作舟楫,自觉融入中华优秀文化,助推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从这个伟大的时代中演绎出正大之气、高雅之趣、真挚之情,向着书法之巅不辍攀登,真正肩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为书法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自己的积极贡献。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